1)第一百零六章上元花灯_华韵辞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永安解释道:“就是把要表演的曲目在纸上写下来,等到联欢会开始的时候,按照顺序一个一个的表演。对了,你们古代人是怎么过年的?”

  “除夕之夜,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,喝花椒酒,以驱寒祛湿。”

  “等等,花椒酒,是不是喝酒的时候,把花椒放在酒里?”永安打断贺兰敏之问道。

  贺兰敏之点了点头,接着说:“嗯,吃过团圆饭,全家人守岁到天明。对了,除夕还有一种驱除瘟疫的仪式,叫做‘傩’或者‘大傩’。春节期间要吃‘五辛盘’,又叫‘春盘’,是由五种有辛辣气味的蔬菜拼成的。”

  永安点着头,问道:“为什么要吃那么多辛辣的蔬菜呢?”

  “吃‘五辛盘’可以发散人的五脏中的陈腐之气。”贺兰敏之解释道。

  “哦,这样啊,古代人可真是讲究。”

  贺兰敏之继续说着:“大年初一过后,开始走亲访友,互相邀宴,叫‘传座’。”

  “哎,这个与我们那是差不多的。”

  贺兰敏之问道:“那你的家乡那边,怎么过年呢?”

  “过年之前的几天,就开始置办各种东西,叫做‘办年货’,除夕一家人吃过年夜饭之后,半夜要吃饺子,初一在家休息,初二开始走亲戚。”

  “饺子,那是什么?”

  永安想了想,说:“对了,在大唐不叫饺子,就是把菜或者是肉调馅,用面包好,再下锅里煮熟。”

  “那不是牢丸么?”贺兰敏之脱口而出。

  “什么玩意儿?牢丸,这么难听的名字,谁取的?”

  贺兰敏之回答说:“这我也不知道。”

  很快,节目单写好了,永安把节目单拿给贺兰敏之。贺兰敏之认真地看着,问道:“这些都是什么才艺?”

  “都是些歌舞,因为是过年,所以要比平时多一些。”

 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,为医圣张仲景首创。当时饺子是药用,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,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。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,称为“饺耳”。

  三国时期,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,被称为“月牙馄饨”。

  南北朝时,馄饨“形如偃月,天下通食”。据推测,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,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,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“馄饨”。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,要在汤里放些香菜、葱花、虾皮等小料。

  唐朝时叫“牢丸”,在汉代刘熙《释名·饮食》中有解释,是把拌以各种佐料的肉馅,团成丸子,穿起来烤着吃。后来,面食进一步普及,人们又用面皮将肉丸子包裹在中间,使其牢不可破。

  宋朝称为“角儿”,它是“饺子”一词的词源。南宋时叫做“燥肉双下角子”。

  清朝时,北方人称为“煮饽饽”。济南等地人们称为“水包子”。

  上元节这天晚上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pp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